“洗心”隨想
在一次展覽上,看到一幅左宗棠的書法作品,書“洗心室”三字篆文。贊嘆左公書法大氣流暢的同時,更深感“洗心室”三個字如明鏡立于面前,讓人眼前一亮,不覺生出許多感慨來。
“洗心”一說,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隨處可見,也有不少諸如“洗心石”、“洗心池”之類的景觀。早些年,我在黔北一戶普通農(nóng)家見到一塊“洗心石”,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載著祖宗的功德及教誨。凡子孫年滿18歲,都要在“洗心石”前舉行成人典禮,以表達(dá)承襲祖訓(xùn)、不辱祖宗的決心。誰做了對不起祖宗的事,也要在“洗心石”前跪下懺悔,以求得原諒。這家規(guī)代代相傳,為的是警示和約束后人。
在一些著名的風(fēng)景區(qū),也常見類似的題刻。如泰山中天門有一座叫云步橋的石橋,橋東頭有一小石亭,石亭東崖壁上刻有“滌慮”二字。不僅字好,寓意也深刻。在廬山,則有兩處“洗心”的題刻,意在提醒游人這兒的水好,不僅可以洗面,更可用做“洗心”,以達(dá)“泉清自潔”的境界。無論是“滌慮”也好,“洗心”也罷,都是觸景生情、托物言志,告訴人們一種自我修養(yǎng)的方法,就是要不斷洗滌自己的心靈,達(dá)到心地純潔、心境靜遠(yuǎn)的境界。
自古以來,人們就講究“修身”,正所謂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,必自修身始。入世很深的孔子就認(rèn)為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”。他的學(xué)生曾子因為能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所以特別受到他的推崇。一向主張“清靜無為”的老子,也教育人們要努力達(dá)到“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”的修身境界。古代的士大夫倘能遵循古訓(xùn)、自覺修身,是能成就一番美名的。唐代詩人白居易任地方官時,做了不少造福百姓的好事,但他不因此而滿足,而是經(jīng)常反躬自省。他離任回鄉(xiāng)時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在杭州任刺史期間做了一件錯事,即在游天竺山時帶回兩塊玲瓏可愛的山石。于是,他找到家附近的一口“清心池”,自照自慚自悔而自新。他邊洗滌面容,邊洗滌心靈,吟了一首著名的“懺悔詩”:“三年為刺史,飲冰復(fù)食檗。唯向天竺山,取得兩片石。此抵有千金,無乃傷清白。”普通百姓雖然不能像圣哲先賢那樣,用凝練的語言來論述修身的要義,用詩文的筆觸來反省自己的靈魂,然而一間“洗心室”、一口“洗心池”卻也勝過萬語千言。它是教誨,是警示,是期望;是家風(fēng),是良知,是正氣。臉要天天洗,心更需要天天洗。
經(jīng)常洗滌自己的心靈,是一種自愛、一種自律、一種自警。要把握住人生的方向,就一刻也不能忽視自省。認(rèn)識自我不易,把握自己更難,因此,就更需要經(jīng)常反省自我、警示自我,以戒變臉、變形、變心。這需要學(xué)識,需要勇氣,需要修養(yǎng),其動力在信念、在毅力。
經(jīng)常洗滌自己的心靈,努力修煉各方面的素質(zhì),以達(dá)到有主見而不沉溺于主觀、奮發(fā)努力而不發(fā)蠻力、剛毅果敢而不剛愎自用、長知足又常不知足的人生境界,以守住人生的底線,實現(xiàn)對真善美的追求。(向賢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