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吃驚,我感嘆---這眼前的變遷!回鄉(xiāng)看望父母,剛拐過村口,便看到我村的張老漢站在“嶄新”的房屋前擦洗著一輛“嶄新”的電動三輪車。他高興的吹著口哨,左看看、右擦擦,臉上掩飾不住內心的歡喜與興奮。張老漢可是我村有名的貧困戶呀?
張老漢一家四口人,老漢年輕時在磚瓦窯下苦摔壞了腿,留下后遺癥,走路有點跛腳。妻子是位精神病患者,沒有勞動能力,還會時不時的給老漢添亂惹麻煩。大女兒雖說出嫁在城里打工,但日子過的也緊巴巴,給老漢幫不上一點忙。剩下一個小兒子還算爭氣,學習成績數(shù)一數(shù)二,但因為老漢腿腳不好,緊憑地里的那點收入,孩子的學費也需東拼西湊。
家里僅有的兩間磚房,墻壁被煙熏的黑乎乎,炕上被褥、衣服胡亂堆在一起,墻角放著家里唯一的電器--21寸的彩色電視機,看起來跟這房屋一樣,年代久遠!土圍墻被雨水沖刷的四處倒塌,只能拿花椒樹枝做成籬笆墻。說實話,老漢家的生活真是差??!可他有什么辦法,沒有賺錢的路子,也種不好莊稼,這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啊,村里人都為他著急,可救濟了一時,救不了一世??!
如今,眼前這高大的門樓、深紅的大鐵門,使我不解。是什么讓張老漢一家在短時間內變化如此之大?噢,原來是黨的扶貧政策使之然也!
當前,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時刻心心念老百姓的民生問題,加大了對困難群眾的扶貧力度,小康路上不落下一個人,為貧困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,讓人民群眾獲得最現(xiàn)實、最實在的“幸福感”,最終使困難戶們成功脫貧,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。
我們村由于有包聯(lián)單位入駐,落實精準扶貧政策,精準到戶到人、包聯(lián)到戶到人,經包聯(lián)單位、村黨支部、村委會共同努力,給貧困戶的張老漢他家蓋起了五間新房,建起了磚混圍墻。包聯(lián)單位的同志幫他在地里搭建了蔬菜小棚,平時種點時令蔬菜,還自愿捐款給老漢購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,讓他在農閑之際賣點蔬菜補貼家用。聽說,張老漢還是我們村的衛(wèi)生員,每月有六百元的固定收入。民政局也為他們家辦了最低生活保障--低保戶。學校也相應國家的扶貧政策,給他上學的兒子生活補貼,黨的好政策、人民的好干部為張老漢一家安排的細微周到,妥當?shù)郊摇埨蠞h一下子成了我們村的名人,老漢說:“時代不同了,習書記沒有忘記我們這些窮人,國家的扶貧力度這么大,給咱把啥都安排好了,咱也擼起袖子加油干,早日脫掉貧困戶這頂大帽子,把好政策留給更困難的人。”
我站在巷子東瞧瞧、西看看,我們這“非貧困戶”的房子還不如“貧困戶”的房子新。與其說這是時代的變遷,不如說是新時代的奇想不再是藍圖,而是由宏偉藍圖變成了活生生的現(xiàn)實。我由衷的為新時代感嘆,為黨的好政策點贊,為人民的好干部點贊! (華富新能源:張榮)